
杜雄
发布时间:
2020-03-22

杜雄,男,1979年1月出生于河北定州市息仲乡贾村,1995年9月~1998年7月在河北定州中学95-7班就读,1998年9月考入河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并于2002年、2005年和2008年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9年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师,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系主任,副教授(三级教授待遇),硕士生导师,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青年优秀拔尖人才,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近年来发表论文40余篇、制定省地方标准4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
在平原区粮用玉米高产高效研究中,鉴于夏玉米生育期受制于小麦而不能有效增产的问题,利用“资源累积”原理,阐明了播期、收获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效应,提出了“抢时早播、延迟收获”的技术策略;在深入研究肥料运筹调节夏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效果的基础上,创建了“氮肥壮株、钾肥控倒、锌锰防衰”为核心的“调氮、增钾、配微”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明确了适合于光热资源限制条件下夏玉米超高产群体生理指标体系和以“增穗、保粒、争重”为核心的栽培技术效果,使夏玉米亩产提高了30公斤以上。基于以上技术创建的“夏玉米光热资源高效利用与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2010年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河北省平原区小麦玉米耕作制度优化和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中,以系统学作为方法论,将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作为系统整体,通过分析近60年的气象要素变化和当前资源禀赋条件,阐明了河北平原改革并减少熟制是实现节水生产的必要前提。通过创新的全田无隙覆盖技术,揭示了不同熟制下小麦、玉米产量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效果,实现了农田水分的“秋贮春供”的跨年度与跨作物调用,提出了“冬小麦需水由夏玉米供应”的新途径。以“供需平衡”为指导,通过实施麦田晚冬早春阶段性升温,解决了因温度变化同小麦需求间的特征性“时序错位”和由此造成的产量低下的问题,实现了小麦早发育、早成熟和产量大幅提高,为小麦生产主动应对气候变暖找到了有效出路。同时产生了夏玉米早播增产的正向连锁反应,达到了“夏玉米生育期问题由冬小麦来解决”的效果,使热量资源限制下小麦玉米两熟的关系由“相克”变为“相生”,创建的“一种增加冬小麦穗粒数、粒重和提早成熟的高产栽培方法”2014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以上述理论和技术支撑的成果“河北平原小麦-玉米周年一体化节水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与推广”、“河北平原小麦-玉米水肥热高效利用协同增产关键技术”分别获得2016年的农业部农业部渔业丰收二等奖和2017年的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山区杂交谷子高产高效节水技术研究方面,针对河北省山区干旱少雨、土壤瘠薄等资源条件劣势,以及发挥杂交谷子高产潜势缺乏配套关键技术的问题,开展了杂谷生理生态,以及配套农机具等方面的研究,探明了杂谷需水与产量形成特性,提出了全程覆膜和拔节期适时及量高效灌溉技术;揭示了其养分吸收特征,确定了形成百公斤籽粒养分需求量,创建了“分次施氮、稳磷增钾”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明确了杂谷高产群体调控指标和密度同其抗倒性能的关系,建立了“增密扩库、源库协调、透光抗倒”的高产稳产技术。针对谷子籽粒小、播种量少的特点,自主研制了气吸式精密排种器等关键部件,制造出气吸式谷子精量播种机,作业效率提高2倍,间苗劳动投入降低80%。并对单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集成和优化,创建了以“覆膜灌溉、水肥一体、库源合理、抗倒防衰、机械精播”为核心的杂交谷子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张承地区推广202.6万亩,平均亩节水80方,单产提高22.4%~25.6%,总增产谷子7704.6万公斤,取得了3.77亿元的巨大经济效益。成果“河北山区杂交谷子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奖二等奖。
近期资讯
2023-06-04
2023-05-05
2023-09-19
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