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校情怀
发布时间:
2017-05-18
母 校 情 怀
郝明占
有一种情怀,她穿越历史和现实,她牵连着我家三代人。这就是我与母校——河北定州中学的那种特殊的感情,她重如高山,深似大海。
1959年,那年我十三岁,我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和憧憬考取了向往已久的河北定县第一中学(河北定州中学之前身。当时一中是一所完中,初中每年从全县招两个班,高中从保南数县招四个班,每班四十五人。初中男生和女生分别编班,而我们这一届比较特殊,我们十来个年岁小的男生竟被编入有三十个女生的班级——五十六班。)那时,我国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再加上前苏联逼债、讨债,全国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实行“低指标,瓜菜带”。在校学习期间,经常是食不果腹,饥肠辘辘。我的家境更为困难,连每月七元的伙食费都付不起,学校补助我三元。1962年,升入高中。开学不久,由于身患急性伤寒,住院治疗,被迫休学。1963年,复学进入新高一。这一年更为不幸,冀中平原遭受百年不遇的涝灾,庄稼全部被淹,颗粒无收,房倒屋塌,居无定所。入冬时,我的母亲又患脑膜炎,突然去世,弟弟妹妹尚小,父亲一时累倒,家庭陷入极度困境。“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去年我住院借的账还未还清,今年母亲又住院治疗,以至病故,债务累累,使我面临辍学的境地。班主任将我的情况向领导作了汇报,经领导研究批准,每月让我享受五元的助学金。这在当时,除去烈士子弟和孤儿外,在一般贫困子弟中,我算是照顾的最多的一个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殷殷关怀,同学的热情鼓励,使我坚定信心,更加勤奋刻苦,终于完成了中学学业。
1966年6月,高考在即,风云突变,“文革”爆发。于是,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艰难岁月。1968年初,回乡务农。1970年,到本村小学任教,当民办教师。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恢复高考,我才获得进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毕业后,分配到保定地区定县师范。1987年暑假,调入一中,一直到2007年10月退休。
从天真烂漫、风度翩翩的少年到激情飞扬、风华正茂的青年,从成熟老练、建功立业的壮年到两鬓苍苍、白发光光的老年,我与母校朝夕相处,休戚与共。
春风风人,春雨雨人。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辉煌的青春岁月,留下了坚实而有力的脚步,也留下了与师生携手并肩、共绘蓝图的身影。在这里,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到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尝到了与同仁辛勤耕耘、共获丰收的喜悦。总之,这里既是我人生新里程的起点,也是我跃马横枪、纵横驰骋的疆场,还是我人生“枫经霜叶红”“夕阳无限好”的归宿和落脚点。
我真诚地感谢母校对我的精心培养,感谢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广大教师对我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帮助。
母校啊,可爱的母校!老师啊,可敬的老师!战友啊,可亲的战友!
回首往事,我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参加工作后,尤其是调入一中,再次回到母校的怀抱后,我经常想自己如何报答母校、回报社会。几十年来,我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座右铭,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行为准则。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精力和火一般的热情,教书育人,敬业爱生。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学生诲人不倦;工作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业务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不曾有半点马虎和懈怠,唯恐留下任何缺憾和悔恨。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以此为训,我时时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比如课备好了没有,作业批完了没有,学校交给的工作完成了没有,做好了没有,今天我所做的工作还有什么缺陷和不足。于是,我再去努力 ,再下功夫,深钻细研或翻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令我欣慰的是,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终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毕业生,为高一级学府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祖国各条战线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然而,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这一切跟母校的栽培与恩师的教诲和期盼还相差甚远,一生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建树,更没有什么伟业,终生一介“教书匠”,唯此而已。
我始终为能在定州中学读书、工作而引以自豪。在我的心目中,她是一座神圣而辉煌的科学殿堂,是一座锤炼思想品质和体魄的大熔炉,更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书。
定州中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她早就以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优异的教学成绩而闻名遐迩。她诞生于清朝末年的1902年,命名为定武学堂,其前身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创办的定武书院。如果从定武书院创办之时起,至今已有276年的历史,如果从定武学堂算起,也已有112年的历史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在“风雨如磐黯故园”“百年魔怪舞翩跹”的黑暗岁月,还是在腥风血雨、刀光剑影的战争年代,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代,河北定州中学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进步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真可谓英才荟萃,群星灿烂。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定州中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的母校虽饱经沧桑,几遭风雨,几度春秋,然而她今天依然那样年轻,那样美丽。岁月易逝,人生易老,而恒久不变的是百年来定州中学开拓者和园丁们与莘莘学子共同铸就的那种灵魂——“潜心治学,刻意创新,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和“厚德、笃学、创新、自强”的人文精神。这是定州中学蓬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百年来,留给我们全校师生最宝贵的启示是什么?是质量。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高质量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学校有一个过硬的领导班子和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群雁南飞头雁领”,定州中学的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奉献勤政,务实创新,锐意进取,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率领广大教师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定州中学的教师是一支了不起的队伍,他们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敢打硬仗,敢打胜仗。这是定州中学连创佳绩,永葆青春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我与定州中学有着不解之缘,不仅仅是因为我的整个中学阶段读书学习在这里,教书工作在这里,还因为我退休后居住生活在这里;不仅仅是培养了我,还因为我的两个儿子也毕业于这里,今年我的大孙女又在这里完成了高中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所以我说,我家三代同出自一个母校,真是三代有幸,三代与河北定州中学有缘!教泽绵长,永志不忘!
退休后,我始终牵挂着母校的发展和变化。每天每日,出出进进,时刻感受到母校前进的脚步,看到母校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听到母校所发生的每一件喜事。为此,我热血沸腾,我欢欣鼓舞,我心花怒放。
定州中学是河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国百强中学,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学校。高考连创佳绩,今年又实现历史性突破,再创新辉煌。本科二批上线2195人,本科一批上线1146人。全市文、理两科状元和文、理两科前十名均为我校学生。清华北大上线20人,录取11人,并有高二一学生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及增长率均居河北省前列。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发展变化着。我的母校同样如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定州由县成为市,再由市升为中心区域城市,定州中学现有校园面积、办学规模和教学设施等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时移世易,变法亦宜。”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多次征求学校的意见,共同讨论,反复修改。于2005年,终于做出决定——定州中学搬迁扩建。这是一英明决策,是一项伟大的民心工程!
新校园坐落在城北约五里处,占地面积368亩,设计规模120个教学班,40轨,在校生7200人。2012年9月7日破土动工,经过两年的日夜奋战,即将完工,预计近期交付使用,总投资4.78亿元。
“七一”前夕,我和几位伙伴骑车来到新校园。一下车就被这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环境优雅而美丽的校园所吸引。这里,是一座精美绝伦的建筑群,一座座古朴典雅和富有现代气息相结合的大楼鳞次栉比,拔地而起。实验楼、办公楼、科技楼、教学楼、艺体楼、图书馆、游泳馆、食堂餐厅、师生公寓,新颖别致,巧夺天工。
我为母校辉煌的昨天而感到骄傲,为母校灿烂的今天而感到自豪,更为母校如花似锦的明天而充满希望和期盼!
心怀天下,心系母校。今天,我虽年事已高,然而身体康健,继续为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发挥余热,为母校的兴旺发达献计献策,当好母校的宣传员和吹鼓手,便是我的心愿。借此母校乔迁之际,欣然命笔,以表达我对母校的感激和祝贺。
作者简介
郝明占,1966届高中毕业生,1987年-2007年在定州中学任教,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学校办公室主任。
近期资讯
2023-06-04
2023-05-05
2023-09-19
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