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鉴赏的魅力
发布时间:
2017-05-17
音乐鉴赏的魅力
从古至今,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诞生了非常多的音乐家。有的家喻户晓(贝多芬,莫扎特等),有的被人传唱(周杰伦、张杰等),还有一些坚守着自己的曲风,被较少群众所喜爱。也有人说:“我不喜欢音乐。”然而实际上应该是他还没有碰见能让自己动心的音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音乐通过振动而发出波形,然后通过人耳传入脑海,并和脑海中的记忆产生共鸣,让你感觉深刻的记忆或喜爱的故事被特定的波形激活(大脑传递信息靠电波),你就会毫不犹豫的对这段音乐产生亲切感,喜爱的感觉。所以我们平常所说的“我很喜欢这首歌”,也可以说成“这歌的波形我听着很舒服”。
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我们全面掌握学问、开启聪明、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如:更好的理解《欢乐颂》能使人在轻松中寻找快乐;《月光曲》让人感到静谧的夜晚;革命歌曲给人战斗的力量。 当今时代的特点使流行音乐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爵士乐、摇滚、通俗以及最具代表的周杰伦风格的歌曲渗透着每一个角落,具有良好的鉴赏能力使我们能够在文化及其丰富的时代拥有评判好坏优劣的能力,能让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粹,使个人修养得以提升。那么,我们该如何欣赏音乐呢?
音乐在刚刚开始欣赏时,它所具有的那种音响的感染力太大了,它几乎能让所有听到它的人为之感动。这个时候的音乐是非常神秘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让人着迷。不管是旋律还是歌词,甚至到伴奏的和声等等,都会让人激动万分。音乐能够表达出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喜爱这首歌的人也能够被歌曲本身所感染,与自己产生共鸣。这是我们欣赏音乐最核心的理由。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它是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统一,更尖锐。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音乐欣赏由浅入深有这么一个过程,即从感性(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识(探究音乐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这样三个阶段。这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一个学习乐器的人也许不一定就是一个很好的音乐欣赏者,因为他关注的是技巧。表达与理解不是一回子事。音乐有自己的语言,就像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达含义,音乐里的和弦、乐谱、速度、调性也有其含义。在刚一开始期间音乐能从感官上打动你,让你激动让你欣喜。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活动。可如果就此而已,你还是没办法去真正聆听音乐。 音乐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仅是对刚接触音乐的年轻人,对一个饱经风霜、历尽人间艰辛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欣赏音乐的阶段不同,所带来的思想内容也就不尽相同了。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你对音乐的理解还只限于感官感受。如果你在欣赏音乐中不是主动积极的,那么你也许就没法真正去领会音乐的真谛。比如《蓝色多瑙河》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在感性认识阶段,我们会觉得它十分动听,其实我们仅仅只是被那起伏的旋律和三拍子的圆舞曲节奏以及这首名曲的故事名声以及其他因素所吸引。我们并不知晓三拍子的圆舞曲形式为什么这么吸引人;不知晓在这首曲子究竟由几首什么样的小圆舞曲组成;我们也不知晓斯特劳斯圆舞曲与其他圆舞曲有什么实质性上的不同,但首先我们会被吸引会被感动。如果你面对一曲好听的音乐而无动于衷,那才是最没办法的。欣赏音乐时你必须是一个积极的聆听者,绝不满足于简单的感官感受和无意识的欣赏。这样你才会去深入了解这首作品的其他内容,从创作背景到音乐流派以至于音乐曲式主题思想内涵艺术造诣等等。这样,你对音乐的感悟就会比别人更深。在感性认识的第一阶段,我们通常还会借用一些作曲家对曲目的标题或后人标注的文字说明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比如《献给爱丽丝》这首贝多芬所作的钢琴小品,聆听中结合音乐加上标题文字的联想,我们就能很好理解这首温馨明快的抒情小品;又再如墨西哥作曲家罗萨斯的《乘风破浪圆舞曲》,由标题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音乐所描写的那浪花飞溅,海鸥飞翔、在波峰浪尖中航行的自由愉快的心情;克莱斯勒的小提琴曲《中国花鼓》,一听曲名就知道是由中国的五声音调来表现出热烈又欢快的情调。在浩瀚的音乐长河中有大量的标题性音乐,只要你愿意走进这音乐圣殿,你就会发现这殿堂堂中满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它就像一笔巨大的财富足够你受用一辈子。
(通讯员:刘淑娟)
上一页
上一页
近期资讯
2023-06-04
2023-05-05
2023-09-28
2023-09-26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