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情怀——献给定州中学建校120周年校庆
发布时间:
2022-11-25
定州中学是我学习,工作,生活的故土,是我奋力拼搏努力奋斗的战场,也是我快乐生活,追求幸福的家园。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经常勾起我美好的回忆。
早在1960年我有幸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定中参观过展览,首先看到的是宽广的一中大礼堂,然后就是两座教学楼,还看到在自来水下洗衣服的几个学生。我羡慕这些学生,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也要在这个学校里学习。
1963年我从翟城中学毕业考上了[定县一中],心里无比高兴。回想起那时的一中校园环境真是历历在目。从一中西校门说起。原来定县一中西校门是个门洞,走进门洞里,右边就是一个留有窗口和门口的传达室。门洞向东走对着有个影碑墙。右拐往南走是一个椭圆的门口。出了门南边的西侧有几间西房,左拐向东走,左边有几间教师宿舍,后边就是教导处和其他教工及学校组织办公室。右边较远处是女生宿舍的后房山和一中图书馆西门。再往东走就是一个有十个台阶的下台阶,高台的左边台上高高的悬挂着一个响声清脆的铜钟。
下了台阶往北走就是当年的男生宿舍。下台阶往南走,路东是一栋两层木地板的旧楼,旧楼南边还有两排共有四个学生教室,再往南就是高台上的一中大礼堂和最南边的学生食堂。向南走的路西侧是两处女生宿舍,再往南对着礼堂的西侧就是一中的总务处,会计室,总务仓库和后勤人员宿舍。再往南,在学生食堂南边西南角有两个猪圈,东南有个大门洞,有时开着门可以穿过小道通往东大街,那时我们经常从这个通道里出去上东大街买东西。从台阶一直向东走,右手边是旧教学楼,楼上楼下共四个教室。然后就看到很醒目的1955年建造的新教学楼,这个教学楼上下两层,每层四个教室,共八个教室。我高一在55年楼的东南角教室上课,高二就上了55年的二楼上课,好像高三又搬回到一楼。对着55年楼前边是一大块空地,是同学们下课活动的地方,(当然楼的北边也有一片空地)。再往南是教工食堂,水塔,水塔东侧是个化学实验预备室。在55年楼北边是一排男生宿舍,55年楼东侧也是宿舍,其中有几个单间是教师单人宿舍,再往东临道是学校医务室。对面是两排学生实验室。
再往东走就到了一中大操场,操场的西南角有两间小瓦房,当时是教工勤工俭学的地方,操场东南有一大块土坑闲地,听人说那块土坑曾经枪毙过日本鬼子还有死刑犯人,很荒凉,经常在那里倾倒垃圾,学生们很少去那里。在操场的北边有个大铁门,北门西边是有一间平房住着一个赶马车的车夫,临着平房还有两个棚子,一个是盛放大马车的车棚,另一个是喂马的马圈。北门西侧就是学生公共厕所。在操场的东北角是体育器械室,再往里就是双职工或带家属的教师宿舍。出了操场北门,路北还有十几亩一中菜地。在一中西门对过还有一个教师家属院。
教学方面,我记得那时候一中还有二、三年级初中班。本来一中每年招生两个高中班。1960年那时分男生班和女生女班,到1961年男女生才合到一起,到1964年一中停止再招生初中班,所以我们那年招了四个高中班。到下一年又少了两个初中班,所以从1964年开始高中招生六个高中班,二中停止了高中招生。扩大了初中招生。我们那一届二中只招生了两个高中班,一中招了四个高中班。
我们这四个班,44和45两个班外语上的英语课,46班和我们47班外语上俄语课,46班大部分是一中初中毕业生人数比较少,俄语成绩比较好,我们班是个学俄语的混杂班。招的曲阳县和安国县的新生都安排到我们班,回民新生也都安排到我们班,上一届因病休学复学的同学也都分配到我们班,就连从高一跳班到高三的赵永斌也安排到我们班。所以我们班交往特别广泛,团结亲如一家。
我们那个时候,学习并不那么紧张,只要上课好好听课,自习课完成教师留下的作业,一天过得很愉快。那时学生没有课外资料,更没有课外作业,书店也很少有教学课外书可买。
早自习和中午下课后我们都是排着队唱着歌去食堂吃饭。每天都有值日组负责去打饭,后来改革了,实行买饭票自己排队打饭。当时我们很喜欢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在那一个多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里,打乒乓球,跑步,跳远,推铅球,投标枪,上单双杠,每天都玩的满头大汗。那个时候学校都安排每天都有劳动班活动,劳动班这一天除了上课外,还要分配每个同学去到各处帮忙干活,大部分安排到食堂择菜搞卫生,还有安排到传达室,体育器械室,医务室,水房等处帮忙。值日班还负责检查各个班的卫生打扫,排队唱歌,打饭纪律等活动。
那几年生活困难,尤其是1963年发大水,庄稼被淹,人人都吃不饱。早上晚上都吃粗粮,只有中午可以吃到一个小馒头,喝两碗菜汤。吃不饱的我们全靠每两周回一趟家,从家里带一些吃的回来充饥,短时间吃的就是从家里带来的玉米饼子或熟红薯,长时间吃的就是炒面和红薯面,可以放上两周也坏不了,我们用开水拌着吃。
冬天虽然宿舍生着煤火,但怕中煤气,晚上也要开着窗户睡,我们冷的没办法,就两个人盖一个被子把另一个被子再盖在上边过夜。那时虽然生活艰苦,但心里不觉得苦,每天都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充满了幸福感。
紧张、快乐、幸福的三年学习时间结束了,高三毕业考试也通过了。我们开始了高考前填写大学志愿和高考准备阶段。每个同学的心里都充满了即将上大学的喜悦,积极主动地准备高考。突然一声惊雷,全国轰轰烈烈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上大学成了梦想。后来又参加了红卫兵运动。一直到1968年响应党的号召回家接受再教育当了农民。回家过了几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了许多的挫折,摸爬滚打,酸甜苦辣,最后命运让我走上了教学的道路,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从此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总算是成了一名正规合格的人民教师,端上了吃国家饭的铁饭碗。1984年我有幸调到我的母校一中工作。在一中我从事高中化学科教学二十多年。历任五届班主任。在这二十多年里,我亲眼看到了一中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84年开始,先是盖一中的教师宿舍楼,后又建设一中的西校门,接着又拆掉学生实验室盖了两栋二层的教学楼。拆除了旧教导处后,又盖了南北走向的四层学生实验楼,图书馆,微机室,在南边拆掉女生宿舍又盖起了四层东西走向的艺体楼和教导处,办公室,会议室等。
再后来就是1996年倾全县之力,建设一中新教学楼的希望工程。把当时的县旧政府规划给一中,盖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定州中学。再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定州中学又有了大胆的尝试,要扩建更大的,具有现代领先的水平的,全国一流的示范性高级中学。就是现在搬迁到城北去的新的[定州中学]。
2008年我退休了。但我还在一中分给我的房子里生活。退休了也在关心着学校的方方面面,忘不掉我一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尤其是遍布全国的我们老三届的同学们,快到古稀之年了,他(她)们都怀念自己的母校。尤其是当定州中学在全省乃至全国出名以后。大家都想回到原来的母校参观。
所以2014年我牵头找了几个同窗好友组织了一次[定县一中47班]学生聚会,除了几个去世的几乎都来到了母校定中,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派陈文启、赵向辉二位老师给我们拍照、录像,还帮我们刻制聚会光盘。聚会那两天除了参观一中美丽的校园环境,领导还带我们参观了城北正在施工建设的新定州中学。我们非常感谢定州中学的领导对我们老同学关心和帮助。
五年后,都到花甲之年的老三届高三同学还是放不下对母校的怀念,我又第二次牵头组织老同学聚会,这次,也是最后一次聚会,面积扩大到高三全年级,但由于时间没统一,高三,四个班中有两个班提前聚了。只有我们47班和45班合在了一起参加了这次大聚会活动。这次聚会是在新校址—城北新建的[河北定州中学],得到了凌波书记和王珊校长的大力支持,并亲自带领我们参观,又在多功能会议室与我们共同座谈,中午还带领我们到教工食堂午餐。这次聚会活动感动了我们这些老同学,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定州中学的强大,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百强中学。这些成绩和名誉的取得是在以凌波书记为核心的领导班子英明领导的结果,是广大教师认真钻研教学,不辞劳苦潜心笃学,努力奋斗的结果。我们为有这样光荣的母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张运申
2022年10月25日
下一页
下一页
近期资讯
2023-05-05
2023-06-02
2023-06-01
2023-05-31
202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