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三年的初中生活
发布时间:
2022-11-24
我三年的初中生活
(一)
1959年,我13岁,高小毕业,考入定县一中(定州中学的前身)。那时定县一中是一所完中,有初中、高中,学制各三年。初中招生基本上实行就近入学的原则,分片报名。但亦允许全县考生跨片报名。当时全县初中已经增多,但比较有影响的几所初中比如定县二中、李亲顾中学、南支合中学、翟城中学等初中还是很难考的。而久负盛名、名闻遐迩的定县一中则更加难考。它除了从城关镇各街道、各乡村招考一部分外,还从全县报考的考生中选拔一部分。这部分是由全县各高小推荐的优秀生,然后由定县一中自行考试录取。一共招两个班,90名。
北齐高小推荐我和刘荣夑报考,最后都以优异的成绩被定县一中录取。这一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全校、全村、全乡。这对于我这个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斗大的字不识半升”的庄户人家来说,终于出了个“秀才”,全家自然十分高兴。父母忙忙碌碌为我拆洗被褥,做新衣,做新鞋。为了筹措学费、书费和饭费,父母绞尽脑汁,变卖东西。但家贫如洗,有什么东西可以变卖呢?于是我就和考入翟城中学的学友申宏福,天天到村东沙滩去打菅草。据说菅草可以多卖个钱,而沙滩适合它生长。但沙滩在太阳底下是很热的,滚烫滚烫。为了挣钱,哪怕炎热!头顶烈日,脚踏热土,汗流浃背,忍饥挨饿,口干舌燥,也不肯休息一会儿,拼命地割。等到天黑,扎成一捆一捆儿的,装满筐,背回家。一个暑假,我们各自挣了七八元钱。除了打草,我还和几个小伙伴儿,每天清晨,到野外去找“知了”皮,傍晚到村外树丛中找“老牛牛”,找回后把它扣在筛子下,第二天早晨,就脱皮变成了蝉,鲜嫩的蝉经烧烤吃掉,把皮保存下来,十个知了皮卖一分钱,一个暑假我攒了两三千个“知了”皮,卖了两三块钱。
(二)
九月一日是开学的日子。我背着行李,怀揣着希望和梦想。告别了父老与家乡,步行30多里路,兴高采烈地跨进了定县一中。
定县一中坐落在定县城内北街路东。穿过十字街往北拐就远远地看到一中那高大的拱形青砖大门,庄严而雄伟。校门上方悬挂着一条鲜红的横幅,上书“定县一中欢迎你,新同学!”一行醒目的大字。走进校门,正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块宽大方正的明镜,每当我从这里经过便情不自禁地对镜自视,整整衣冠。沿着整齐而平坦的甬路向南拐,便是一座花园式的四合院。院内几株石榴树枝繁叶茂,鲜红而硕大的石榴挂满枝头,金银花爬满藤架,朵朵喇叭似的小花竞相开放,黄的金黄、白的银白、红的火红,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几株龙爪槐盘虬卧龙,又好像张开的一把把巨伞。两行垂柳,轻柔的枝条酷似少女的一头秀发迎风飘荡,婀娜多姿。院落中央是一个椭圆形的荷花池,一座假山在池内巍峨耸立,山上喷泉飞泻,山下流水淙淙。十多厘米长的金鱼,穿梭于粉红色的荷花间追逐嬉戏。池水荡漾,蝶飞蜂舞,鸟雀争鸣,瓜果瓢香,好一幅浸人肺腑,心旷神怡的幽美画卷!
沿甬路往东走,北面是教导处、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办公室,一排排、一座座,飞檐走椽,画栋雕梁。甬路南面是图书馆、阅览室,宽敞明亮,各种报刋书籍琳琅满目。继续向东走,漫步走下台阶便是教学区和生活区。东北角最耀眼的便是写着“55”字样的两层教学楼,青砖红瓦,金碧辉煌。西南侧高高耸立的便是民国初年修建的木制结构、四层老式的教学楼,古朴典雅,蔚为壮观。北侧那一排排、一座座的平房便是学生宿舍。木制楼南侧,是初中部,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东侧一排排平房是仿苏结构的实验室、音乐室,新颖而别致。
(三)
初中三年,1959一1962年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又称国民经济三年特别困难时期。一是连续几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特大干旱,河道断流,赤野千里,颗粒不收;二是前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向我国逼债讨债;三是“左”倾主义及“共产风”、“浮夸风”盛行,造成严重失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全国性粮食和副食短暂危机,物资匮乏,物价飞涨。
为渡难关,毛主席、党中央一方面积极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共产风”、“浮夸风”,向全国人民发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伟大号召,制定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另一方面制定出种种措施,大办农业,大上粮食,大力开展生产自救,兴修水利,开源节流,压缩城市户口,减少吃商品粮,实行“票证”“低指标,瓜菜代”等等。
据史料记载,在三年困难时期,党中央领导干部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共克时艰。毛主席带头不吃肉,连他最爱吃的红烧肉也舍不得吃一顿,而端上餐桌的就是一盘“辣子”。毛主席、周总理带头厉行节约,平时穿的衣服是补丁罗补丁;周总理吃完饭,还要用水把碗涮一涮,最后把它喝掉。
同心干,千军万马战犹酣。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给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伟人的率先垂范极大地鼓舞了我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在这里,我不得不首先提到的是:1959年根据当时政策,凡考入定县一中的学生随之就把户口迁到了学校,成了吃商品粮的“城市人”。但不久就实行了票证,按量供应粮食,男生31斤,女生28斤。开始我们还能吃得饱,能吃到小米、玉米面、高粱面、薯面和白面,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还能吃上白面馒头。到后来,供应的粮食越来越少,每天仅有半斤粮食,吃的是蔬菜和粮食掺和在一起的窝窝头和一碗面糊糊,经常是“饥肠辘辘”。1961年初,国家调整政策,下达“精减城市职工,压缩吃商品粮人口”的指示。学校根据上级指示,采取本人自愿和家庭情况、学校批准相结合的方法,动员了一部分学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这部分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压缩城镇人口”和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党和国家分忧,毅然决然、毫无怨言地回乡务农,扎根农村,把青春和力量献给了祖国的伟大事业,永远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一种伟大的献身精神!当然,被留了下来的学生,继续深造,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刻准备着将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贡献给祖国和人民,我为此也感到庆幸和骄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题和历史任务。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他的前途和命运是与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跟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一个人只要他时刻想到祖国,立足于祖国,为国担忧,为国争光,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贡献给祖国和全人类,那就是一个光荣的人,一个高尚的人!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国精神,是一种天地道德扎根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文明精神,是一种东方不败、天地不老、万界共体的宇宙大爱精神!
(四)
“民以食为天”。毛泽东同志1919年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写道:“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因为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为了战胜饥荒,确保生命和健康,完成学业,遵照上级指示,除压缩一部分吃商品粮的学生外,学校和我本人还采取了种种措施和办法。比如减轻课业负担,减少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实行五分制;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开荒种地,生产自救;打野菜,“拾荒”创收等。
春天利用课外活动和周末到野外采集野菜,包括苣荬菜(也叫苦菜、曲曲菜)、荠菜、马齿苋、蒲公英、扫帚苗、千穗谷等。后来连野菜也采不到,就采青青草。捋柳芽、榆钱、榆叶、槐花。采回来后,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掺以杂粮做成窝窝头。
暑假打草籽。有农谚“立秋凡草都结籽”。我就利用这个时节,趁着还是假期,天天到地里去打一种叫“旋草”的草。打回家后,晒干,拍下草籽,用箩筛,再用清水淘洗干净、晾干。然后拌以米糠或玉米、玉米核、薯干、薯叶、薯藤、高粱等,用热锅炒熟,再用碾砣碾成细面,这就是被人们称作的炒面。开学后装入母亲用旧布料缝制的口袋,带回学校。每当我饥饿难耐时,便用开水冲上一碗(学校有锅炉房),那简直是一顿美餐!三年来,我就是靠着这种炒面来弥补学校食堂伙食之不足,来维持生存。
麦收时节,等生产队收割完小麦后到麦田去拾麦,秋后,去拾秋。社员掰了玉米,割了谷子,刨了红薯、花生,搬了白菜、萝卜,总之收了庄稼之后,我们就赶到农田去,寻找丢弃的粮食,或拣菜叶、薯叶、萝卜缨、胡萝卜缨,凡是能吃的东西都要拣回家,晒干或做成炒面或窝窝头,然后带回学校,充饥。
由于年龄较小,十分想家。学校规定,一个月允许我们回一次家。回家完全靠步行。每次回到家,父母竭尽全力,倾其所有,为我改善生活,让我吃饱吃好。可是那时候,哪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呢?热乎乎地饱餐一顿就心满意足了!第二天返校时还带上一背包红薯或薯面饼。
当时初中伙食费用每月七元,学校补助我三元,自付四元。可这四元哪里讨得起!母亲体弱多病,顶半个劳力,弟弟和妹妹正在上小学,全家靠一个半劳力挣工分分红,年终能分四五十元就相当不错了,一年的柴米油盐全靠它。母亲有病也舍不得吃药,平时全家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庆幸的是,我家屋后有两棵枣树。每当秋后收获时,父母也舍不得吃一颗,把个头大,又脆又红的枣子挑选出来,蘸过白酒后,装入坛子,封好。等到春节,父亲把醉枣装入篮子,挎着,大清早动身,步行30多里路,赶到城内电影院门前去卖。卖完后,饿着肚子赶回家。其余的枣子晒干,挑到集市上去卖,为我交伙食费攒钱。
我们的住宿条件十分简陋。十几个同学住一房间。睡的是大通铺,一个紧挨一个。夏天室内闷热,到了晚上臭气熏天。最难受的是蚊子叮,臭虫咬。床板木制而做,年久失修,再加上天气闷热,很容易滋生臭虫。晚上是臭虫最为活跃猖獗的时候,所以被虫咬得瘙痒难忍,翻过来翻过去,不能入睡。为此,学校采取了种种办法,喷洒药物,或者把铺板拆开晾晒,或者烧一大锅水,在锅内烫煮。到了冬天,室内虽有一具煤炉,但因煤炭短缺且质量差,二来学习紧张,管火不周,经常灭火。所以室内寒气袭人,室内的墙壁上都结满了冰霜。同学们大部分没有压风被,有的索性两个人钻一被窝,把另一床被和衣服压在身上,二人相互取暖。即使这样,这些农家子弟也没有一个叫苦的!早晨刷牙,大都是用的牙粉,而用“黑白”牙膏者实属凤毛麟角。
穿戴也十分简朴。由于家境贫寒,我常常是夏天买不起鞋,冬天穿不起袜。一次,我的脚冻得裂了好几道口子,深深的,鲜血流了出来,一瘸一拐的。被班主任帅平老师发现了,便把我叫到了她宿舍送给了我几双棉袜,我穿在脚上暖在心中,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的生活尽管十分清苦,然而却充满欢乐和情趣!学校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和政治活动,来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比如举行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故事会、演唱会,重大节日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还举行全校性的文艺晚会。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阅览室、图书馆座无虚席,鸦雀无声,同学们聚精会神,伏案静读,或看书,或看报。音乐室内,歌声阵阵,管弦齐鸣,那是文艺队的同学们正在排练节目。实验室里,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研兴趣小组,正在进行各种科研活动。《一中生活》壁报前,壁报组的同学,十分忙碌,排版的,书写的,绘画插图的,正在准备新的一版。运动场上,到处是矫健的身影,有的练操,有的学拳,有的打篮球,有的踢足球,腾挪跌宕,纵横驰骋。教室内,有的学唱革命歌曲。我们班由著名人民音乐家张寒晖之孙女张春江教唱《松花江上》,有时由文艺委员张文才教唱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或者是《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声嘹亮,优美的旋律在校园上空回荡……
每到就餐前,各班排着整齐的队伍进礼堂。之前,先唱革命歌曲。当时,我们经常唱的是《团结就是力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而唱得最多的是《三八作风歌》:“红旗飘飘军号响,人民战士歌声嘹亮,‘三八’作风是传家宝,毛泽东思想闪金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三句话儿记心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有力量,八个大字有力量……”
我们年级56和57两个班在语文教师刘继和与文艺委员的组织和指导下,积极排练小话剧。先根据经典课文如《东郭先生和狼》、《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狼和小羊》、《农夫和蛇》、《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编成剧,然后挑选角色,精心排练。排练成功后,先在班内演出,最后搬到礼堂大舞台,供全校师生观看。每个演员十分卖力,绘声绘色,生龙活虎,剧情跌宕起伏,博得大家一阵阵掌声和一片喝彩!
(五)
春风风人,春雨雨人。学校全面贯彻党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积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全面开设文化基础知识课程。初中除设有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课程外,还设有音、体、美、动物、植物、劳动技术课。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春季组织师生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每周一节劳动技术实践课;每学期组织一周的劳动。当时学校附近北面有个菜园,我们经常到菜园去参加劳动,春种秋收,平时锄草、除虫、浇水、施肥。西分校还有校办工厂。除此之外,根据县委指示,每年组织一次全校师生下乡劳动锻炼,支援农业生产,培养工农感情。我清楚地记得,1960年到大瓦房村参加“三秋”,1961年初春到西柴里参加改造盐碱地劳动。
(三)一年四季坚持上早操和课间操及下午的课外活动,春秋两季举行全校性运动会。
(四)大力开展读红色书籍、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学英模、学先进活动。邀请全国民兵英雄、劳动模范郝庆山来校讲述当年英勇抗日杀敌的动人事迹。宣传学习全国优秀知识青年董加耕、邢燕子、侯隽、赵耘等追求理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务农,发奋图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事迹和“身居茅屋,眼望全球;脚踏污泥,心忧天下”的革命精神。语文老师给我们播讲《王若飞在狱中》、《红岩》等英雄故事,历史老师结合国内和国际形势如“西藏平叛”、“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苏分歧的由来和论战”等举行时事讲座,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和家国情怀。
“知识就是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好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时时激励着我勤奋学习。初中三年,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但我始终坚持不懈,刻苦自励,一方面从课本上认真学,另一方面利用课余、寒暑假和周末闲暇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课外书籍,从中广泛吸取知识和营养。我读过的书有《有趣味的物理学和化学》、梁斌的《红旗谱》、曲波的《林海雪原》、杨沫的《青春之歌》、吳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刘流的《烈火金刚》、馮至的《敌后武工队》和《中国古代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以及《毛泽东诗词十九首》、《革命烈士诗抄》等。
定县一中的教师是全县最棒的!他们知识渊博,言传身教,爱生如子,呕心沥血,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学生诲人不倦。广大同学尊师爱校,遵纪守法,拼搏进取,积极上进。多年半来形成了“敬业求实”的教风和“刻苦奋争”的学风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文明上进”的校风。
进入一中后,我开始被安排到56班,这是一个以女生为主的混合班。我们十来个年龄较小的男生被编入该班。班主任先是帅平(兼化学课),后是吴志义(兼数学课)。到初二下学期我们几个男生被调整到57班,这是个男生班。班主任周惠黎(兼平面几何课)。三年间,任课教师还有----语文:先后有王樟、李坦、刘继和、李俊香;数学(代数):卜鸿志、王爱俊;化学:陈惠英;物理:顾权圻;生物:林克;生理卫生:高静霄;政治:酆子聪、谷秀清;历史:屈学道;地理:王泮林;外语:刁银库;美术:刘铭义;体育:邹仲林;动物、植物和劳动技术:王强。承蒙教化,师情绵长。这些悉心浇灌和精心培育我们的恩师,我永志不忘!
(六)
1962年下半年是我初中阶段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面临中考。定县一中虽说是一所完中,但高中十分难考。它面向保南阜平、唐县、曲阳、定县、安国、博野、蠡县等县招生,共招两个班。自然压力很大,学习十分紧张。面临中考,最后两个月进入自由复习。为了不受外界打扰,我与好友孙桐阜便躲到学校一个偏僻的角落,一间破烂不堪盛杂物的房间学习,一钻就是一天。五六月的天十分炎热,我们俩各放一个脸盆,热了就洗一洗,擦一擦。或者索性把脚放入盆中,用凉水浸泡着。中午吃过饭就赶紧回到这里爬在桌子上稍作休息,然后继续学习。把必考的科目,从头到尾,由定义、定理、定律、公式到例题、练习题,各个知识点一一进行归纳梳理,温习巩固,查漏补缺,遇到疑难,我们互相切磋,直到真正弄懂弄通。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我们都以优异的成绩升入本校高中。
(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三年的初中生活,使我经受了磨难和锻炼。锤炼了我坚韧的性格,学到了许多书本和社会生活实践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为我一生茁壮成长以及后来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初中三年,那是一段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岁月,她使我收获了成长和进步;那是一段终生难忘,奋楫扬帆的岁月,她使我收获了智慧和力量;那是一段同窗共契,克坚攻难的岁月,她使我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信念;那是一段不懈努力,上下求索的岁月,她使我更加深深地懂得了一个颠簸不破的道理: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民族和国家,只有奋斗才会有出路!
郝明占
2022年11月10日
近期资讯
2023-06-04
2023-05-05
2023-11-23
2023-11-22
2023-11-21